郑重提醒
不论您是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涉事父母,还是关心此事进展的父母,
对于那些受虐录像、具体受虐细节,请您少看少读。
这些视频、文字,可能让您激动,产生不良情绪,抑制不住地和家人谈论。
而孩子对养育者的情绪非常敏感。
您对细节的偏执和描述,会吓到孩子。
事件发生发展至今,我们或许应该跳离当时场景,暂时放下那些粗暴的细节,
认真思考:如何避免下一个悲剧?
1.孩子为何“应激障碍”?
昨日至今,燕小六的育儿群、买买买群、朋友圈,仍在刷屏幼儿园虐童事件。
其中,瞬间击中燕小六、喉头一紧的,是一位好友在午夜时分的反思:
或许,媒体会遗忘,管理者会遗忘,看客会遗忘。
那些家庭,那些孩子,不会忘。
被虐的经历,在TA们心口,泼了500ml浓硫酸,再也无法柔软。
据悉,在相关事件中,有孩子被确诊为“应激障碍”,需要心理疏导和门诊随访。
所谓“应激”,就是人在遭受创伤事件后,本能地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包括恐惧、紧张、担忧、焦虑。这些情绪会唤起身体反应(要么战斗,要么逃跑),来帮助人们防御或避免危险。
大部分人会自然而然地,从事件和情绪中,逐渐恢复过来。
但那些持续反复遭受创伤事件影响的个体,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使身处安全环境,TA们仍会反复体验到各种负面情绪——就好像,轻松、快乐的大门,永远关上了。
哪些算得上创伤性事件,会引起应激障碍?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何鸣曾撰文指出,那些违犯当事人所持的世界观和人权观,使个体感到极度困惑、非常害怕、无助、恐惧、不安全、被背弃、前景幻灭的事件。
它们可以是单次突然发生的重大意外,也可以是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的日常生活经历。
对孩子来说,反复在幼儿园受到老师言语辱骂,身体暴力,冷漠忽视,强迫喂食——这些就是创伤事件,是老师施于孩子的霸凌行为。
英美曾有一项联合研究,主题是“老师的霸凌:一种隐藏的创伤”。研究者对7所小学、116名教师进行匿名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受访教师承认,曾对学生实施过霸凌。
燕小六认为,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