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每年的1500万早产儿当中,有120万早产儿来自中国,早产率7%。而根据柳叶刀最新数据统计,我们的早产儿数量在全球排到了第二位。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十三届全国儿科学会上,来自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章岚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早产儿的疫苗接种问题,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 现状:国内早产儿预防接种普遍延迟
根据美国儿科学学会(APP)定义:
■ 孕周小于28周为极早早产(发生率为5.5%);
■ 孕周在28周~32周为早期早产(发生率为10.5%);
■ 孕周在32周~37周为中晚期早产(发生率为84%)。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从而导致患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升高。同时,医疗工作者和家长对早产儿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缺乏了解,早产儿接种疫苗普遍延迟。
章教授指出,“妊娠后期3个月是细胞免疫功能成熟的关键时期。有研究显示,2月龄早产儿的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均低于足月儿,CD4/CD8的比率亦低于足月儿。”这就使得我们临床工作者产生疑问,早产儿疫苗接种是否能够产生良好的应答反应呢?
对此,章教授表示,“有研究表明,早产儿预防接种抗体反应可能低于足月儿,但通常会达到保护性浓度并成功诱导记忆。疫苗在早产儿中具有免疫原性、安全性和良好耐受性。”
那么,早产儿疫苗接种会有严重不良反应吗?
绝大多数研究显示早产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是很少见的,与足月儿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近期已有前瞻性研究排除了免疫接种直接导致早产儿呼吸道问题的可能性。但是对于症状不稳定的早产儿,疫苗接种必须加强临床观察,并且应提供心肺功能实时的监护。
二 详解:早产儿疫苗接种时间和剂量
乙肝疫苗(HepB)
美国儿科学学会建议:临床状态稳定的体重>2000 g的早产儿应该像足月儿一样,在出生后不久完成第1针乙肝疫苗接种。我国1992年起规定:出生体重>2500 g且孕周>37周的健康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
2013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产科学组颁发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