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吃饭这件事再自然不过,但很多平时看着挺可爱的孩子,一到吃饭时,什么毛病都来了:挑食,青菜不吃,肥肉不吃,葱姜蒜一概不吃,这个有怪味不吃,那个苦苦的不吃;好不容易吃了两口,转身就走,可大人刚收拾完饭桌,孩子又打开冰箱找吃的……家长总是抱怨孩子不懂事儿,其实,孩子的这些毛病,全是家长“用心培养”出来的。这些饭桌上的误区,你家的饭桌上是不是也有呢。
饭桌误区一:追着孩子吃饭
现象:
总想让孩子多吃些,这是中国家长最普遍的想法,“多吃才能长大个儿”,“妈妈做这么好吃的饭你才吃那么一点,不行,再吃两口”在这些饭桌上最常听到的配音声中,孩子的吃饭这件事渐渐变了味儿,小的时候追着喂,长大了又得逼着吃,搞得饭桌像是战场,一顿饭下来,家长累心又费力。
分析:
家长们完全可以放松一些,让孩子拥有吃饭的自由。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15名食欲差的孩子进行了为期6天的观察,发现孩子在吃饭时不论表现得怎样差,结果仍然保持了进食量与需要量的生理平衡。可有的家长说,小孩子家,不知营养搭配,如果不管让他自己吃,那怎么得了?其实,人都有自身的平衡机制,正像《甲方乙方》中那个吃腻了龙虾的主儿,他不是自己就想吃棒子面粥了吗。在这方面,家长们不妨学学美国家长的做法,每餐尽量给孩子提供不同类型的食物,如果汁、水果、肉食、面食等等,吃什么,吃多少,都由孩子自己决定。
引申:
吃饭这件小事,却能培养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那就是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应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他就不会重犯。犯错误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而如果总是听从家长的吩咐,孩子会渐渐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当然,家长们也应当让孩子尝试一些平时没吃过的食物,这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尝试新鲜事物的能力。
其他热点文章推荐:
宝宝辅食食谱:水晶南瓜饼
宝宝辅食:彩椒鸡泥面条
宝宝的糊糊食谱:黄脖角瓜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