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时间观念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守时、惜时的孩子,往往心智的成熟程度较高,很容易建立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学习的效率高,同时他们有自信、有乐观精神,对外交往能力也强。
宝宝进入托儿所或幼儿园后,与他人的生活严重脱节,别的小朋友吃饭时他要睡觉,别的孩子睡觉时他要玩耍,常常被老师视为“捣乱分子”加以斥责,换言之,从来没有经历过“时间培训”的孩子,乍一进入一个对时间要求严格的环境里,他会有很严重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有可能强化孩子的分离焦虑,令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喜欢上幼儿园,排斥集体生活。
宝宝做事磨蹭拖沓,长大以后容易学习效率差,严重的还会诱发“哭泣综合征”和“橡皮综合征”
“哭泣综合症”是指因为拖沓受到成年人的催逼与斥骂后,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哪些作为诱发了大人的怒气,只能以哭泣来反抗与宣泄。而“橡皮综合症”是指缺少时间观念的孩子在初学写字时,老是在一两个字上打转,反复挑剔、反复怀疑,缺少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和流畅的“行动力”。而这两种症状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宝宝每天活动的目标性差
对“时间”懵懂不明的孩子,很少要求自己何时何地完成什么,换言之,很少有主动的“目标”,在幼儿园老师眼里,常常被视作心智发育滞后的表现,自然而然的,这样的宝宝会感到自己承受了很多额外的压力。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间观念不明的宝宝也面临“信用缺失”
——久而久之,小伙伴会对动辄迟到、缺席的他有批评、有疏远,认为他讲话不算数,不守信用,这将严重阻碍宝宝“外交活动”的正常进行。
循序渐进,帮助宝宝建立时间观念
两岁之前以活动区分时间段
专家认为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刚刚从温暖的羊水包容中来到这个寒凉、陌生、“不舒服”的世界,他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述不同的要求。吃、喝、拉、撒、睡,一刻也等不得,有需要马上就会号啕大哭,这个阶段,不必刻意调整他的作息,应尽量满足其需要,给予新生儿足够的“安全感”。满月之后,孩子就进入到了一个可以形成吃奶、睡觉的“生物钟”的“配合期”,这个阶段父母可仔细揣摩孩子吃奶量的变化,来微调其作息时间,可以规律地将喂奶间隙时间,从两小时一次逐渐加长到4小时一次,慢慢地,宝宝与妈妈都会睡得很香甜,休息得更充分。
等到孩子6个月以后,宝宝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生活中除了吃、睡,还多了游戏、看街景、与父母“对话”,和其他小朋友比比划划玩耍的时间。这时,父母就要着手调整他的作息了,比如固定每天喂食、玩耍、睡午觉的时间;晚上则陪他进行较安静的活动,如念儿歌、讲故事等等,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