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在2013中国营养与保健食品市场高峰论坛上做了题为“‘营养干预’是慢病防控的必由之路”的分享。朱教授在分享中指出,建国以来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很高的增长,但是人们的健康水平却在下降,同时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增长。
朱教授提出,目前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肉食类的摄取量增长幅度比较大,而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长幅度则不太明显。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等慢性疾病。而要改善这样的健康状况,重点是要合理的膳食结构结合适量的体育锻炼。
营养干预并非单指保健品 日常科学饮食同等重要
营养干预,就是对人们营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改进的对策。朱教授强调,这里提及的营养干预,并非就保健食品而言,指的是从日常的饮食中摄取的营养。
朱教授在会上分享了两类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第一项是对健康人群进行长达十年以上的跟踪记录,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合理的膳食和适当的运动能够让健康人群在长时间内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第二项是对高危人群的时间较短的研究,通过营养结构的调整,观察是否能达到改善身体机能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适当的饮食结构调整对于身体的恢复也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同时,针对一些隐藏在基因内的疾病是否也能通过营养干预来达到改善的效果?朱教授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她认为基因决定的先天性疾病就好比手枪中的子弹,而良好的营养干预就类似于手枪的保险栓,只要不随意去扣动,枪里面的子弹是难以随意发射出来的。
营养干预,最好从备孕期开始
营养干预应该怎么进行?应该从什么年龄段开始进行?会后朱教授告诉39健康网编辑,对于营养干预应该是越早越好,最好就是从备孕期就做准备。“人体健康的窗口期,在受精卵的时候就打开了。最好在这个时候就为其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体质。”朱教授指出,任何一个阶段在营养干预上都有侧重点,要结合身体的发育情况,而营养干预的重点就是要通过营养结构的改善去实现该阶段最好的生长环境。